翰墨华章·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
《大时代》创作感言
作者:王强(王牧羽)

今年夏天我应邀在广州画院给“青苗计划”年轻画家们做一个讲座,讲我如何画水以及所思种种。自己翻图片查记录一整理,蓦然发现自2015年去故宫看了马远《水图》开始画水以来,竟已进入第十个年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更遑论十个艺术创作的当打之年。画水的这十年里我在艺术研究院读博士,在工笔画学会做事情,又结婚生子,还辗转到天津美院工作,最终在这九河之城安家落定。十年如此匆匆,又那么一言难尽。如此一顾之下,我就我的创作感言定为“我的画水十年"。

说起这些,既是回溯,也是直陈我把此画命名为“大时代”的初衷。当然,这个词首先更恰当用来定义一个我们都感同身受的宏大叙事——世界及国家的整合巨变。大博弈格局在调整,我们也很艰难,其中波澜壮阔又纷繁缠绕。作为一个微末个体,许多事情我能感觉到,却看不清,也想不明白。但说到底,所有时代之殇终要归烙于每一个生命的切身之痛。我的“大时代”既是向外所见之世界,更是向内所感之磨砺——感自身十年之惑,感画水十年之得。

2023年,《美术》约稿,我写了一篇《水图与我——兼谈中国画水法再发现》发表在10月那一期杂志上,算是对我画水十年的一次小结与反思。我画水自挑战马远而始,由“以水为水”的语法确立而成,经传统水法解析而切入,至“山水”双关图像而转折,到近期淡化法式的宏阔水图而一微变。这张《大时代》即是在此脉络中的新近之作,虽然还是在水图母题之内,但以宏幅巨制而言,与三年前获上一届“百家金陵”典藏作品的我那件《水生万物》已是差别井然。

《大时代》墨色饱满,画面深重。我刻意在一片暗沉之中拱现出中间的一抹亮色,仿佛天光乍现或浴火重生,这极富戏剧性的表达图式明显带有透纳所画大海的印记。我研究透纳也有些时间了,我曾尝试把透纳眼中和笔下基于视觉光影的图像小心地转换成中国式的“平面叠置”结构,比如现藏川美美术馆的《致敬透纳贝尔灯塔》即为此意。我希望以此作为一个解析的入口,从视觉发生层面对艺术语言和图像生成展开思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更多基于历时理解而非瞬时视觉,基于线描而非图绘。眼之所见有多大可能靠近真相?印象主义所谓“纯真之眼”,又有多少可能是个自欺欺人的伪命题?我在撰写博士论文《马远水图的水法与视觉空间研究》时就已经看到贡布里希对此的深度质疑。他甚至提出,某种意义上,中国绘画的平面叠置空间建构语法和“共相”思维,可能要更靠近外物的真相。若果然如此,我希望我所画的,即便所用杂糅水法边界已然含糊不清,却依然能有这样的底层认知作为一种中国式文化语境里的合法标签。而且程式的破坏对于语言进化也不是坏事吧。画水之于我,总要从有法走向无法,更何况除了我自己之外,也没多少人真正在乎其中法度吧。

同时,我画这件作品的笔法也更多了所谓“写意”的成分。我以结构和法度之“工”为骨架,以笔生心意的画外追求为腠理,以“牧羽水法”的独特语法为血液,以纵横涂抹的恣意笔法为肌肤,如此种种。这一次我没想太多结构和颠覆,就结结实实画好一张画,不知是否能算合格呢?

小贴士:作品所蕴藏的魅力,还是请您到展览现场感受。